/ Art Forum
疫情,把藝術生態搞瘋了嗎?
----從產業生態看疫情與藝情
《當代藝術新聞》雜誌總編輯鄭乃銘攜手獨立策展人王焜生站在第三方觀點探討藝術產業未來趨勢,探討這兩年全球藝術市場在疫情之下產生的變化,亞洲市場美術館、年輕世代藝術家與收藏家的重大影響與現象說明,分享他們如何回歸自我來渡過非常時期,「是改變不是停止」,看見很多新目標的同時,也勿忘藝術作品本質。
《角度一 :數據觀點》
鄭乃銘社長提供台灣兩大熱門藝術展 「奈良美智特展」與「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締造
台灣美術館觀展人次破紀錄流量數據,提出幾大觀點作為討論方向。自2021年5月初的三級警戒關渡美術館休館之前,從3月12日開展的奈良美智特展湧入近五萬觀展人次,高雄市立美術館近十五萬觀展人次、台南市立美術館近四萬觀展人次,總計二十四萬人流;而為期170天展期的「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特展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則創造十五萬觀展人次,展覽期間還面臨了五十天的休館日,熱度居高不下。
《疫情與藝情進行探討》
知名國際藝術展覽破紀錄的觀展人流,實際對於台灣美學有幫助嗎?究竟是激情報復式的出遊現象或跟隨打卡潮流?反觀,如果沒有疫情影響,能夠創造這樣的亮眼數據嗎?
疫情期間,展覽面臨到數位轉型的高需求,網路宣傳及展覽現場的規劃有別以往,話題性與創造焦點成為展覽最優先考量重點。
獨立策展人王焜生提出疫情實際生活上的影響外,也包含心情上的劇烈浮動,讓他靜下
心重新去思考跟觀察自己過往的生命態度與思維模式;在疫情期間的策展過程,他會首
要思考藝術家的需求及展覽預期達到的目標,進而學習改變行銷方式,以數位形式的展覽創造更好的體驗。
《角度二 :藝術家與藏家的世代交替》
獨立策展人王焜生提出英國研究資料Impact of COVID-19 on the arts中探討全球藝術市場在疫情期間催生出的變化,世界貌似停頓不前,但事實上,藝術市場藉由網路傳遞正在高速前進著,全球藝術圈的數位科技發展已經沒有回頭路,數位藝術品NFT也成為世代新焦點。
CANS社長鄭乃銘認為年輕的買家跟藝術家數據成長主要影響因素在於網路行銷,而且過往台灣人在海外消費約800億台幣受到疫情限制,轉而投入國內市場,也加速了藝術作品的銷售速度。根據佳士得國際拍賣行提供的資料,2021年佳士得售出的NFT作品共100件,總計1億5千萬美金,其中,70%的收藏家平均年齡落在42歲,大多是首次與拍賣行合作(包含首次購買拍賣行藝術品),NFT作品銷售總額佔拍賣行年度營收8%,讓藝術圈不得不關注新型態藝術作品的爆發力。
另外,亞洲藝術市場值得注意的部分也包含70&80s的年輕藝術家搶灘拍賣市場,同樣地,亞洲藝術年輕藏家抬頭,平均年齡低於40歲,消費力佔整體銷售市場3分之1,如虛擬貨幣波場TRON創辦人孫宇晨Justin Sun在去年就消費了超過7千8百萬美金購買藝術品,撼動藝術收藏圈。受到中美關係影響,中國的國潮意識的提升,有能力的中國藏家開始大幅收購本土藝術家作品,同樣地,中國本土藝術家的意識也在改變,由中國為核心向外擴散,可預見全球藝術市場未來的波動
劇烈。
「NFT和Metaverse其實只是一種新名詞的誕生,但是購買藝術「所有權」的概念早已存在」王焜生點出網路世界雖然造成藝術圈的變化,但本質依舊,應該專注在接受跟創造一個更有彈性的未來,例如,當疫情來襲,主辦單位的想法不應該是取消展覽,而是可以怎麼改變展覽的形式,而且在每次的策劃過程都一定要提出備案做準備。
在對談講座的尾聲,鄭乃銘社長與策展人王焜生都認同無論是哪一個世代的藝術家,此刻建立品牌與數位行銷都是重要關鍵點,當代展覽的觀看人流數據雖高,但是藝術市場仍然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初心,站在實體作品前觀看與感受藝術家和作品的本質。
ONE ART Taipei 2022 藝術講座 |
2022年OAT首度舉辦藝術講座,以全球藝術市場、新世代藝術收藏與NFT價值為探討主題,特別力邀《當代藝術新聞》總編輯鄭乃銘與獨立策展人王焜生探討【疫情,把藝術生態搞瘋了嗎?----從產業生態看疫情與藝情】主題;知名藏家謝亞修與 THE CLUB, Tokyo台灣代表王怡蘋,則以主題【Gen Y and Z:現象觀察與收藏分享】做內容頗析;EchoX共同創辦人暨執行董事李佳憲與安侯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鍾典晏先生進行焦點對談【解密 NFT 法律概況】;以藝術新視野氛圍迎接2022年的開始,讓聽眾們吸收藝術市場新知,更加理解藝術產業的酸甜苦辣及專業趨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