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陳貺怡
CHEN, Kuang-Yi
04 陳貺怡.JPG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院長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Arts 

Dean/ College of Fine Art 

◆ 請問「藝術」對於您的意義是什麼?哪幅作品帶給您至今最深的啟發?

其實藝術是一個蠻複雜的一個東西,它有很多的功能,所以我們其實有時候可以把它當作一種裝飾,或者是一種休閒娛樂、一個美學的物件,我們也可以把它當作是人類的一種心靈活動,或者是一個創造力的一種表達,但是我覺得藝術其實非常吸引人,就像哲學家黑格爾提到的一種叫做時代精神的東西。時代精神其實是內化於宗教,但外顯於藝術,所以我覺得藝術最有意義或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實就是它呈現的時代精神,也就是人類的這個心靈活動的一種具體表現。如果從這樣來看,雖然說我自己本身是研究當代藝術,我反而會覺得有一些古代的這個藝術作品比較能夠符合我們所謂的藝術的定義跟意義,就像我最近在研究林布蘭特,他過世前的倒數第二張作品叫做「浪子」,也就是浪子回頭的那個浪子,我覺得像那樣的作品的確會讓人家百看不厭,也有一種非常深刻的心靈活動在其中。

◆ 以您淵博的學識,請問您觀賞一幅畫作時,最注重哪些要點?

我本身是學習藝術史,所以需要看大量的作品。其實現在看畫時,我都盡量憑直覺才能避免一種叫做「職業的疲勞」。但當然,因為受過這樣的一個訓練,我們看作品才有一定的原則。其實非常的簡單,一張畫作它一定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內容一個是形式。那形式就是由形式要素構成的,這些形式要素可能包括色彩、線條、空間的表現、張力,或者是動式。這些東西是我們很容易判斷一個藝術家是否有能力做好的要素,但是另一方面,藝術作品有一個所謂的內容,指的就是藝術作品所傳達的信息,好的作品能夠非常清晰的傳達訊息,所以這個也是我們在看畫的時後要注重的。

◆ 關於藝術收藏,想請問您如何看待藝博會、畫廊、藝術家、與收藏家之間的關係?

以前我們覺得這三者之間的這個關係非常明確,就是藝術家生產藝術作品,收藏家等於消費者,這個二者中間需要一個仲介,而這個仲介就是畫廊跟藝博會,不過這個看法在所謂的後現代,或是在當代藝術的這個理念會稍微被顛覆。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當代藝術家實在太多了,加上當代藝術家的產出也非常多。它比較不容易自我去定義,或是找到自己的價值,所以我們現在傾向於認為畫廊、藝博會,包括美術館其實就是所謂的真正的生產者,因為它生產的是藝術作品的價值,並告訴我們哪些作品是有價值的,所以這個是跟以前比較不一樣的地方。

◆ 以當代藝術來說,您認為台灣和世界相比,有哪些優缺點?

臺灣的當代藝術,我從兩個層面來講,第一就是藝術家的創作表現,我覺得臺灣的藝術家非常有活力,而且包容性非常大,加上原生的性格,形成一種非常活躍的感覺 。但缺點就是因為包容性太大了,或者是說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比較容易跟風, 我覺得主體性比較欠缺,這是從藝術家創作的角度來看。另外其實藝術家不能夠單獨的創作,他其實需要有一個好的藝術環境。那臺灣外交也不是非常的穩定,其實我們的外交比較失利一點,所以臺灣的當代藝術家在整個國際之間,比較缺乏競爭力。

◆ 關於臺灣藝術市場下十年的發展,您怎麼看?

因為我不是藝術市場的專家,所以要預測未來十年的藝術市場的發展是有一點困難。但是基本上這個藝術市場勢必受到很多東西影響,這些東西我想一定會跟著現在整個世界的潮流走向,比如說地緣政治:在1989年當柏林圍牆倒塌之後,一個新的世界局勢造成整個全球藝術市場的變動。臺灣的市場跟全球市場也是有關聯的。再來就是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這也對臺灣的藝術市場有影響,那比如說疫情這一類的問題也勢必會影響到臺灣藝術市場的未來發展,另外,臺灣的年輕藝術家,當他們被學院所培植出來後,他們的產品會不會還是跟以前的產品一樣,也會勢必影響到臺灣整體藝術市場的一個生產狀況。

◆ 最喜歡(或最近關注的)藝術家/藝術作品?

我最喜歡的藝術家是馬諦斯,我會喜歡馬諦斯其實是因為我研究藝術史,所以對馬諦斯非常的熟,他的作品非常的有意思,能夠把傳統跟現代連結在一起,同時馬諦斯人又非常的有修養,而且非常的好。我覺得一個藝術家作品又好人又好實在就是完美了,所以這是我最喜歡馬諦斯的一個理由。但我最喜歡的作品並不是馬諦斯的作品,而是馬勒維奇 的《白色方塊上面的黑色方塊》,那張作品非常的有名,我在書本上已經看過很多次,也做了一部分的研究,可是我並沒有看到原作,直到某一次有機會看到原作的時候,覺得在跟書本上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當場非常的感動,幾乎都流出眼淚,為什麼呢?我也說不上來,因為那作品有一種神秘的力量,是一個很特別的作品。

bottom of page